家教严格,为什么有些人成了S有些人成了M?
在不少家庭中,严格的家教曾被视为确保孩子未来成功的必经之路。然而,同样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有的人倾向于在关系中掌控局面(S,施虐者),而有的人则更容易接受支配甚至体验受虐的情感(M,受虐者)。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一起探讨。

1. 家庭环境的深远影响
严格的家教通常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有着高标准、严要求的管教方式,往往缺少足够的自主和情感交流。这种环境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 • 权力与补偿机制
部分孩子在长期缺乏自主权的情况下,内心会积累一种被压抑的不满。长大后,他们可能通过追求掌控别人的方式来弥补这种缺失,获得那种久违的“自由感”和力量感。 - • 依附与内化
另一些孩子则习惯于顺从,他们将家中那种被支配的体验内化为一种安全的模式。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支配,因为这符合他们从小形成的依附模式。
2. 基因与性格倾向
科学研究表明,性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而这些性格特质正与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行为密切相关。
- • 性格的遗传基础
一些基因(如多巴胺受体基因DRD4和MAOA等)与个体的冲动性、寻求刺激以及情绪调节能力有关。这些基因的某些变异可能使人更倾向于追求刺激、喜欢掌控,从而在关系中更容易扮演S的角色。 - •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当然,基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它们提供了某种“倾向”——而这种倾向在严格的家庭环境中往往会被放大。也就是说,基因与环境互相作用,共同影响着一个人成为S或M的可能性。
3. 脑内神经机制
不仅仅是基因,脑内的神经递质和神经网络也在影响着个体如何应对压力和寻求奖赏:
- • 奖赏系统的调控
多巴胺系统参与奖励和满足感的产生。如果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天生较为活跃,他们可能更容易在体验控制感中获得满足,从而倾向于通过掌控别人来补偿童年缺失的自主体验。 - • 情绪调节能力
神经机制还决定了一个人如何调节情绪。在严格家教的背景下,如果一个人本身在情绪调节上较为脆弱,他们可能更容易习惯于接受外部权威,从而在关系中表现为M。
4. 多因素交织的结果
严格的家教固然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记,但决定一个人最终在亲密关系中选择哪种角色,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 • 对抗与补偿:有的人选择用支配来反抗童年的束缚,寻找那种久违的自由与力量。
- • 内化与依附:有的人则将被支配内化,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顺从模式。
- • 遗传与生理:基因和神经机制为这些性格倾向提供了生物学基础,而环境则起到了放大作用。
结语
家教严格确实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每个人最终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却因个体的遗传、性格和外部经历而各不相同。了解这些科学原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动态,也提醒我们在讨论家庭教育时,多一份理解与包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相同的环境下也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